如今很多app似乎都患上了一种“不做社交不舒服”的病。
不论它原本的功能是什么,最后总要拐到社交这条路上。从技术上讲,也确实是清楚用户数量才是流量的基础,但是作为用户我也由衷的希望各位产品经理在决定做社交之前能先慎重的考虑一下。
先想对不对,再想要不要。
比如,最近大众点评就因为类似的问题成了热门。
近日,一位用户表示,在通过微信登录大众点评后,自己在大众点评上签到、关注和点评餐厅、景点、酒店的信息都被分享给了自己的微信好友,自己也能看到微信好友分享的信息,而这些好友自己从未在大众点评上进行“关注”。即使后来再取消授权,之前的消息也仍然存在,只能自己一条一条的处理。
并且,大众点评还通过发放奖励的方式,鼓励用户之间互赞互评。
俨然一副不知错反而继续拱火的心态。
事件曝光后,大众点评迅速遭到了火力覆盖。引起众怒之后,大众点评也终于意识到了错误,并且迅速做出了回应:
新增“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的功能,将选择权交还给了用户,并且与7月10日正式生效。看起来也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应用。
然而网友却并不买账,表示大众点评在曝光后才做出整改,认错态度不诚恳,不够积极主动。
并且虽然可以“一键停用”,但却没有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实际上用户需要依次点开“设置”、“隐私”、“取消第三方授权”......说你没诚意都是轻的。
平台推出的类似的功能,总是先开一道门,再不断地往上打补丁。保障用户权益永远是滞后的、被动的,这是该类产品的通病。
新京报这番话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
进军社交市场翻车的APP,大众点评并不是头一个。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两年前。
2016年的支付宝,可以说是受到了相当猛烈的冲击,因为微信以其“社交+金融”的模式,隐隐有在移动支付上赶超的趋势。
随后,支付宝在8月发布更新,新增了“日记”功能,以圈子的形式出现,随后就出现了众多诸如“校园日记”、“白领日记”等圈子,并且不乏一些居心不良的用户参杂其中,“社交”逐渐变了味,支付宝也被网友戏称为“支付鸨”。
但是不死心的支付宝仍然想再挣扎一下,甚至官微也跟着皮了一波:
此地无银三百两。做产品的难道忘了年度账单出来的时候被喷的有多惨了吗?
在事件失控之前,支付宝及时关闭了这项功能,同时也彻底放弃了“社交”这一想法。
正所谓不想做社交的产品经理不是好经理。
今年6月,一篇名为《航旅纵横,正在把你的私密信息暴露给陌生人!》的文章,将航旅纵横App推上了风口浪尖。
因为新上线了“虚拟客舱功能”,被用户质疑泄露隐私。
通过该功能,用户可以在选座页面看到自己的“足迹”并点亮地图,并且还能知道自己的好友去过哪里,以及和同航班乘客私聊。你去过什么地方,常去哪里,一目了然。
大量用户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引起众怒之后,航旅纵横也迅速做出了整改:
可以看出航旅纵横此举意在出行社交,随着机上WiFi的开通,也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只不过效果并不如人意。
类似的还有滴滴,通过给乘客打标签,让司机可以根据用户标签选择接单。但是在出现空姐遇害的事件后,功能也做出了调整,所有的“社交”尝试归于谨慎。
总的来说,试图从其他领域转去做社交的App,大多以失败告终。
支付宝不合适,因为它离钱太近,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做社交最大的障碍。所有人都知道支付宝一向对微信社交上的成功眼红不已,但是以消费为背景的陌生人社交?也许大部分人是接受不能的。作为用户,我们还是希望支付宝做好移动钱包的职责,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钱一直被别人惦记着。
航旅纵横不合适,因为它只是一款旅游软件,原本私密的旅途,像是暴露在了大庭广众之下。突然间知道旁边的姑娘叫什么了,知道前面的大叔是哪里人了,还知道隔壁的小哥是什么星座了——一切都变得太透明了。这不是一般的陌生人社交,毕竟一般社交都不知道对方在哪里,但像这样被人盯着看,让人觉得很不自在。
大众点评也不合适,作为一个综合性平台,可以看附近哪里有吃的,哪里有玩的,这很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高调出行,也许人们对“餐厅偶遇好友”没有那么大兴趣。也许你的朋友正在朋友圈面朝大海,而你却在沙县小吃和他四目相对。
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切行踪,不论衣、食、住、行,都展现在了他人面前,太尴尬了。
我们常开玩笑说互联网时代没有隐私,但这样也并不代表用户的隐私可以被随便滥用。这些事件也只是当下互联网行业普遍忽视以及滥用用户隐私的一个缩影,大众的反应也表明了国民安全意识的提升,互联网企业也该适时转变态度了。把用户当作用户,而不是一组数据,一条流量。
*本文作者Karunesh91,转载请注明来自FreeB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