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Buf
主站

分类

漏洞 工具 极客 Web安全 系统安全 网络安全 无线安全 设备/客户端安全 数据安全 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 工控安全

特色

头条 人物志 活动 视频 观点 招聘 报告 资讯 区块链安全 标准与合规 容器安全 公开课

官方公众号企业安全新浪微博

FreeBuf.COM网络安全行业门户,每日发布专业的安全资讯、技术剖析。

FreeBuf+小程序

FreeBuf+小程序

记一次src特殊存储型xss的挖掘
2022-01-19 13:17:31
所属地 北京

0x00前提

星期天在家没事的时候,意外间看到了某src冬天送卫衣的活动,卫衣好好看,决定冲一波

0x01确定范围

首先呢,挖之前。要先确定方向。之前从来没挖过该src的漏洞,然后一看该src15,16年就运营了,就决定放弃核心资产了,毕竟估计已经被弄的透透的了。

在看了小蓝本和极致数据后,发现资产大多是app,可我对app漏洞挖掘,不是很熟。而且一看还有5天活动就结束了。于是决定从一些公众号和小程序入手,看看能不能发掘一些漏洞

0x02发现目标

快速对公众号和小程序进行测试,对各种地方一顿抓包分析,最后发现该公司的招聘主站有一个搜索职位部分很可疑,还有历史记录,随便输入了一个aaaaaa,发现返回的前端代码的地方有三处,分别在input标签value属性值内,lable标签的值,以及a标签的javascript伪协议。

<input type="search" class="searchInput" id="kWord" name="keyWord" value="aaaaaa" placeholder="请输入职位关键字">
<label class="weui-label"><i class="icon-time"></i>aaaaaa</label>
<a class="weui-cell weui-cell_access" href="javascript:searchHistory('aaaaaa');">

0x03绕过测试

测试双引号,尖括号,发现服务端对双引号、尖括号进行html实体编码并返回到前端。例如<>被转义成了<>

这种情况下,熟悉相关编码的同学会知道。前端html解析器只会将其当成数据还原,而无法起到特殊符号应有的作用,比如双引号的闭合作用;

除此之外,我还对尖括号和双引号进行了两次url编码,发现该服务端正常检测,说明服务端是对url进行了两次解码

但是柳暗花明,我发现单引号没有被过滤

所以测试了一下,'alert(1)测试,结果返回到前端的数据变成了'alert(1)。

而在a标签的javascript伪协议中,代码是href="javascript:searchHistory('');函数使用的是单引号闭合;这意味着我可以用单引号对函数进行闭合了,perfect,于是在burp中将post数据包中的参数改为');alert(1);(';返回到前端,点击a标签指向的历史记录后,就会成功弹窗。


0x04 确定类型为self-xss

触发后,我悲剧地发现它目前只是一个self-xss。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post传递的,而且参数众多,意味着我无法将恶意代码注入到链接中,去进行传递。

但这个好歹也是个存储类型的xss。因为只要访问该招聘网站,网站就会分配sessionid,并将你的搜索记录存储在服务端,每次点击搜索页面,无需在提交恶意代码,服务端就会返回带有a标签恶意代码的html返回到前端。

因为历史记录类的xss好多都是dom型,为了确定不是dom,我在返回包中的html看到了含有恶意代码的a标签,确定是存储类型的xss

这个时候看了一下src的规则,吆喝。规则中写该src还收self-xss,只是当做低危;于是提交结果扯了半天皮,说是src从来不收self-xss,但将漏洞做到可以将恶意xss代码注入到链接中后按照中危处理;行吧,那就试试吧

0x05摆脱self-xss

重新审视数据包,从提交搜索记录的包开始,到最后收到含有恶意代码的html代码的数据包,这期间有数个包在交互,最后锁定两个包,即最开始提交搜索记录的数据包,以及最后返回历史记录页面的数据包。这两个数据包最关键,而且巧合的是,参数都一样,只是链接不一样。

这里首先使出change requset method大法,对这两个包请求变化方法为get,这里运气很好又很差;好的是变换方法请求成功,说明可以支持get方法;坏的是没想到网站对post方法参数数据中的单引号没做过滤,但竟然对get参数进行了单引号过滤。

于是尝试绕过,这里奇葩的事情出现了,原始payload');alert(1);'(和正常的get请求的一次url编码payload%27%29%3Balert%281%29%3B%28%27都被拦截,但是二次url编码的数据却绕过了,因为服务端是对url解码两次,所以直接返回到前端的数据就是两次解码后的payload');alert(1);('

除此之外,编码绕过的方式有很多;

在xss相关编码中,html文档再返回客户端后,会按照html解码->url解码->js解码的顺序去解码;对于每一个html代码,并不是所有的解码都会进行;这里面的知识点很多,想要了解的朋友推荐看一下lemonSec的文章xss编码绕过原理以及从中学习到的几个例子

这里举个简单的绕过例子吧,就拿这个漏洞来说,在a标签的href的javascript伪协议中,html解析器、浏览器的url解析器以及js解析器会先后进行解码,在js解码前,会对payload进行再一次url解码。因为服务端会对url参数值进行两次解码后并返回,所以,这里其实还可以对原始的payload ');alert(1);('进行三次url编码,那么经过服务器的两次url解码后,服务器最终会将一次编码的payload %27%29%3Balert%281%29%3B%28%27返回到前端
在执行时,会先进行html解码和url解码,在url解码后,payload其实变成了');alert(1);('。所以虽然在前端页面显示的是%27%29%3Balert%281%29%3B%28%27,但在js解析器执行的时候,实际上执行的');alert(1);('。因此最后还是成功闭合且执行了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编码的结合其实非常多;

言归正传,所以此时可以构造恶意url了,这里将payload的内容换成了弹cookie;而且因为恶意链接在浏览器中访问时会自动进行一次url编码,所以对恶意链接只需对payload进行一次url编码即可

https://recxxx.xxx.xxx.com/xxx/xxx/mobweb/v8/position/list?keyWord=java开发工程师%2527%29%3Balert%28document.cookie%29%3BsearchHistory%28%2527

ok,至此。漏洞就不是只能由用户自己输入恶意payload,用户自己触发,然后不能注入恶意代码到链接中影响他人的self-xss了,而是可以由攻击者可以构造,可以传播了。

总结一下,该漏洞现在已经成了非self-xss的存储型漏洞,即用户点击上面搜索记录的恶意链接后,恶意代码就会存储在链接

https://recxxxx.xxx.xxx.com/xxx/xxx/mobweb/v8/position/selectKeyWord?operational

的页面中,此时用户点击a标签所代表的的历史记录就会触发的xss。如果再给payload前面加点正常职位,最终的结果就会变得正常很多,对于许多安全意识不强的人,由于点击恶意链接后,以后每次搜索都会出现这个历史记录,不留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上当

0x06争议

再次提交。看到结果后。人傻了。审核仍然说不收。

首先审核仍然觉得该漏洞仍然是self-xss漏洞,而且不算存储型xss漏洞。他认为这个漏洞是需要用户点击恶意链接后,再点击历史记录,才能触发的,相当于最后还是要用户触发,所以算是self-xss。

至于前面最开始他所说的,要将恶意脚本代码注入链接中才收的xss,是要这2个步骤合并为1个步骤,即变成构造成一个网页地址,用户访问网页地址即可触发的XSS;

最后呢,他认为招聘者不会傻到点击这个历史记录来攻击自己,无实际危害产生。所以拒收

但是呢,我这边坚持我的看法,这不是self-xss,是存储型xss。因为首先这是用户点击外部恶意链接作为前提的,而不是说自己输入恶意代码,自己触发;且该链接已经可以大量传播并影响到其他人了,很明显网站存在xss问题。我这边就以某百科的定义作为参考

其二,这就是存储类的xss,数据存储的页面都存在,无需一直提交恶意代码,便可以一直触发

其三,至于会不会有人傻到点击该历史记录,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安全工程师,在每次搜索都会出现的情况下,这种概率还是不小的

这期间呢,发生了很多。最后呢,要求src请第三方安全人士判断。我这边最后只看到了所谓的友商下结果的截图,结果是这个漏洞成了存储型的self-xss。询问是哪家友商,还不能说。据理力争下,按照低危收了。至此结束

# web安全 # 存储型XSS # XSS漏洞 # Self-XSS # SRC漏洞挖掘
本文为 独立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请联系FreeBuf客服小蜜蜂,微信:freebee2022
被以下专辑收录,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 收入我的专辑
+ 加入我的收藏
相关推荐
  • 0 文章数
  • 0 关注者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