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BM提出的ESF(v5.0)“企业信息安全框架”中,安全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是其中一个层次,且处于最顶层,是业务驱动安全的出发点。主要包括企业战略和治理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合规管理策略等。通过对企业业务目标和运营风险的评估,确定战略和治理框架,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定义合规管理和遵从策略,并最终确立信息安全管理及内控体系。因此,合规管理是企业信息安全整体建设的一部分。
在企业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中,信息安全战略定义时,合规管理在其底层往往不可或缺,无规矩不成方圆,合规对企业安全建设是红线也是底线。但,在公司实现其业务目标过程中,面对业务系统运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即风险),做好合规并不能高枕无忧,甚至无法避免合规风险,但却能让企业在诉讼或行政抗辩中,避免出现高额处罚、声誉受损或重大影响。
本记录不以合规管理框架讲述,仅挑选涉及等级保护或数据安全的某些部分,单聊合规的务实操作,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信息安全合规风险
在企业全面风险治理中,合规风险与信息科技风险往往是互相缠绕的,在企业安全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有重技术轻法规的认知,对未来业务的发展,将埋下诸多隐患。企业信息安全风险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的一部分,在满足合规方面,从风险来源维度举例,则可以分为外部合规和内部合规。
外部合规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 国家法律义务(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密码法等)
- 监管及部门规章制度(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等级保护管理办法、APP违法违规认定办法、征信业管理条例、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及其他监管要求)
- 行业或团体基本要求(ICP备案、等级保护、密码管理、数据分类分级、风险评估等)
内部合规的责任主要来自以公司法和企业内控规范下,企业风险治理战略中实施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其中与信息安全风险治理有关的比如法律合规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外包风险管理、供应商风险等,常见于以满足内控为主的各种管理制度和基本规范。(浅见合规,不单独赘述风险管理)
合规管理的指导来源,应是从建立安全合规要求及建设标准清单开始,整理详细的法律法规条款,梳理合规风险来源。
安全合规体系
合规管理体系的意义
现阶段市场上普遍意义的信息安全建设,常常因为市场化商业产品方案眼花缭乱,或者“从0到1”的实践经验有限,而难以统一进行体系化。合规自查不失为促进信息安全体系化建设的有效参考和促进措施。因为,信息安全合规是无数行业专业人士和前辈,根据各自在领域内的大量实践经验,综合制定的完善的、标准化的体系。
等级保护标准吸取了BS7799和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同时针对我国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改进,在新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中,更是确定了以“一个中心、多重防御”为原则的管理策略,已经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化的标准。
满足等级保护合规要求,也就意味着要引入其背后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但引入新的视角的管理体系标准,必将与现阶段的企业信息安全框架(或已经约定俗成的管理流程)有所冲突,但并不代表要打破现有管理体系,而是可以相互借鉴融合。
利用合规要求的管理体系思想,对现有管理和技术措施,进行修正、补充,进而调整整合,融入现有体系之中,取精华去糟粕,发挥合规管理体系对原有企业安全框架的有效促进。
合规所传递的态度
- 能力的体现:充分体现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的能力,或者在某一方面的治理能力,比如数据安全保护方面
- 值得信赖:以满足合规要求来展现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为客户提供值得信赖的解决方案
- 信息安全透明度:通过公开白皮书、监管报告及信息安全合规管理的透明,取得客户组织的信任
安全合规发力点
说服老板合规的三个理由
- 法律风险
- 违规成本
国内在监管合规要求方面的处罚力度在加大,不超过年营业额10%的罚款、业务下架、通告及限期整改、现场训诫。在浙江省行政处罚结果信息公开中,搜索“网络安全”相关不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违反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的处罚结果,2021年就有1200多条。
- 给公司带来盈利和业务运行的保障
一份透明且全面的合规实施计划、一个合规能力证明的认证证书,不仅能够在监管合规要求下避免出现应用下架、限期整改的风险,保障业务运行。同时让信息安全成为产品或解决方案本身的属性之一,赢得客户信息,促进公司的业务运营。
- 针对合规需求的实施方案及成本
对开展合规工作的完善的实施方案,和最优的成本控制,能让老板更好的支持你的合规管理计划(这一条是送的)。
不成熟的小建议
1.安全合规左移
充分理解合规设计和基本要求,进行需求分析,建立合规需求清单,翻译法律法规或合规标准,整理成技术人员便于理解的技术建设措施或整改措施。将合规整改加入到架构评审工作、列入到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和研发过程,有效依托利用产品经理加入安全需求,给研发人员提供解决方案,完美嵌入到业务流程中。
2.理解合规意识
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和普及合规风险的机会,公司内部的合规培训、架构及需求评审会议、全面风险管理策略。借用公司战略解读合规需求,同风险合规部门一起,将信息安全的合规要求变成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将合规的安全需求变成专项工作组的需求,利用产品部门、风险合规部门的有效作用,避免信息安全同研发部门的直面冲突,更好的推动合规管理。
3.合规成熟度自评能力
基于合规管理经验,整理对应的详细合规自查清单进行自评估,既能够发现差距,也能有效识别现阶段突出的风险问题,充实合规管理计划。
4.第三方背书
具有权威性的合规认证证书,相对于其他技术与管理措施,比较容易落地,更清晰且更有可能有用。
5.信息安全透明
信息安全合规的透明度,是显示合规遵从和安全能力的有效证明。认证证书、合规管理计划书、隐私条款、数据保护协议、数据透明度报告、风险评估报告等。
合规管理挑战
对等保合规的普遍认知偏差
1.企业安全建设最重要的原则是系统与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IT架构设计或企业信息安全框架设计阶段,并没有将法律合规作为同等重要的需求。在法律合规管理和技术实践方面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大多数企业中仍然缺乏。合规管理方面,常常由法务、内审管理或安全运维等单一方面经验的人员负责实施,甚至出现例如ISO27001认证过程无安全管理人员参与的情况,人员本身综合安全合规管理经验的缺乏,因而未能将合规管理的体系融入到企业安全管理建设中。由此导致,企业合规管理建设水平较低,常常有“花钱买认证”的理念。
2.例如在等级保护合规市场,不排除部分测评认证机构,以等级保护认证机构推荐资质自居,或市场蛋糕较大,其本身项目排期较紧张,未能在测评项目中全流程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对企业等保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几近于无,项目实施仓促,往往仅三四天驻场测评,仓促开始了了结束,模式化流水化加重,无法对企业网络及业务架构理解。现场测评人员技术水平和测评质量都较低,按照评估指导手册生搬硬套,对条款与具体网络业务环境的适用性无法评估,评判过于僵化,对现有措施的风险缓解和风险评价不准确。
3.管理制度全靠编
4.整改建议对企业参考价值较低,技术措施或管理流程上,对现状整改难度大,企业安全管理意识和合规意识不足,加上检测方与被检测方心理上天然的对抗,导致整改加固建议形同虚设。
5.企业对等保合规的认知仅限于“花钱买证”“买设备”。
只言片语,总结演绎,认知受限,不可尽信。后续继续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合规自评估。
请登录/注册后在FreeBuf发布内容哦